September 3rd, 2023

主題型指數和其ETF的誤區

閱讀時間:五分鐘
ETF, 指數,產業指數,AI

對一支ETF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其所追蹤之指數。因為指數直接決定了一支ETF的組建。如經典的元大台灣50ETF所追蹤的臺灣50指數就是根據臺灣前50大市值的公司的進行選股再由其市值規模進行配比。同理,主題型ETF及是追蹤某個熱門主題如AI、電動車、ESG等,所衍生出來的指數進行組建。但恰恰是這類由熱門主題衍生出來的主題指數充滿了瑕疵與爭議。

主題指數的選股是矛盾的。我們可以先從近年很熱門的ESG略知一二。微軟在大摩ESG指數裡勇奪AAA級的評分 [1] ,站在行業中約前10%的位置。然而, 如此亮麗的成績在另外一間機構,S&P GLOBAL的評分中卻只有區區的56分 [2]。同一間公司出現多個分數的情形我們也能在蘋果、VISA、好市多等公司中見到。拉回到台灣公司來看,台灣人常常把鴻海與高壓血汗工廠掛鉤。去年疫情期間鴻海的鄭州廠甚至出現拖欠薪資及動亂。但就是這樣一間充滿爭議的公司,竟然出現在多個主打ESG主題的ETF裡。可能這些ETF經理認為這樣才是永續經營之法吧!

我們可以再將目光投至追蹤個別產業的主題指數上。以元大全球AI(00762)所追蹤的STOXX AI指數為例。此指數占比最重,達9%多的是大名鼎鼎的輝達。另一間社群軟體公司PINTREST,跟開發前沿AI技術沒有任何相關,卻有約3%的比重。筆者相信沒有一位科技人會認為輝達在AI耕耘多年的貢獻只有PINTREST的三倍多。另外,為所有AI技術提供底層半導體的台積電在這指數裡的曝險是零,這恐怕也不符合常理。各類產業主題指數多少都有與自身產業脫鉤的跡象。種種的矛盾與不合理其實就解釋了這些主題是不能被量化的。主題指數是不理性的。

主題指數的莫名選股邏輯注定讓各主題型ETF成為畸形的產物。學界裡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主題型ETF能長期跑贏大盤。更不用說主題型ETF在ETF中較高的管理費會拖垮投資者的績效。倘若你說:『短期來看,主題型ETF就是贏大盤。』那就意味著投資者得緊盯著消息面的熱度做部位的調整,反而本末倒置,失去了被動投資ETF的意義。主題型ETF是在主動選股,需要對產業有認知,辨別其所追蹤之指數的合理性,並非被動投資,我們應當這樣去認知這個工具。

投資者買這些主題的終極目的是賺錢。而筆者相信,唯一能衡量錢的只有錢,也就是一間公司的市值。而市值的定義是相對客觀的。退一步說,如果這些當紅主題真的這麼賺錢,他也將會反映到公司的市值上,最後被市值指數納入麾下。